大肠息肉的4个主要症状
2008-07-11 14:13:44 点击: 来源:深圳五洲医院 咨询专家
生活实例: 28岁的王小姐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自己大便带血。起初,她以为是痔疮犯了,便去校医务室配了一点痔疮膏用,但总不见好。在医生的建议下,她做了结肠镜检查。结果发现...
生活实例:
28岁的王小姐3个月前无意中发现自己大便带血。起初,她以为是痔疮犯了,便去校医务室配了一点痔疮膏用,但总不见好。在医生的建议下,她做了结肠镜检查。结果发现,在距肛门30厘米处有一直径2.5厘米的带蒂息肉,当即行内镜下电灼切除。术后病理提示:“绒毛状腺瘤,中度不典型增生,局部重度不典型增生(“重度不典型增生”相当于早期癌!)王小姐得知后,庆幸自己及时就诊,躲过一劫。
警惕大肠息肉的4个症状
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,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。大肠息肉很常见,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,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,恶变率约为10%。大肠息肉可单发,也可多发。当息肉数量很多,超过100枚以上时,称为大肠息肉病,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(P—J综合征)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。在大肠息肉中,有两种病理类型应特别重视:一是腺瘤性息肉,包括管状、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,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,特别是绒毛状腺瘤,如果不治疗,百分之百会癌变。二是家族性息肉病,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,属癌前病变,恶变率为100%。
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。常见信号主要有4个:
①大便带血:
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、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,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,或用药好转后,症状常有反复,需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②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:
若发现大便变细、有凹槽、有黏液,原本一天一次大便,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,就需要引起重视了。
③便秘和腹泻:
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,若药物疗效不佳,就需进一步检查,排除大肠息肉可能。
④腹痛:
有长期腹部隐痛者应行肠镜检查,在排除大肠息肉后,再进行对症处理。
治疗:内镜下摘除较好
目前,用于诊断大肠息肉的方法主要是结肠镜检查和钡剂灌肠检查。钡剂灌肠检查因易受粪便干扰,不能活检和做进一步治疗,已逐步被肠镜所取代。结肠镜检查不仅可直视观察大肠黏膜的细微病变,还可通过活检来确定病变的性质,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重要手段。
治疗大肠息肉的**方法是肠镜下摘除。在内镜技术发展以前,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,创伤较大。如今,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,内镜下切除大肠息肉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金标准。家族性息肉病可选全结直肠切除术,以**杜绝息肉发生的“土壤”。
提醒:息肉摘除后定期复查
大肠息肉多有遗传倾向,大肠息肉患者的直系亲属,如兄弟姐妹、子女等,患大肠息肉的风险是一般人的4~6倍,患大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6~10倍。因此,若父母或直系亲属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患者,一旦发现自己有大便出血、腹泻、大便变形等异常,应及时去医院就诊。
大肠息肉很容易复发,这次出现在直肠,下次可能在盲肠发现。因此,息肉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,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。增生性息肉因生长较慢,患者可1~2年随访1次。腺瘤性息肉,尤其是伴有不典型增生的,患者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,一般为6个月~1年(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随访1次,若无异常,可延长至6个月~1年)。
浏览本篇文章的网友
- 20%
在线医师坐诊
快速知悉病情!
-
在线咨询
- 30%
直接网上挂号
无需排队
-
免费预约
- 10%
QQ在线咨询
疑难问题轻松解答
-
QQ咨询
上一篇
- 在我们内镜中心的日常工作中,发现患大肠息肉的病人增加了,患者也有年轻化趋势。这除了遗传等因素外,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一个重要诱因。对于这个问题,预防就显得很有意义了……【详细】
下一篇
-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,属于良性肿物。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均可出现,如鼻息肉、声带息肉、消化道息肉。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。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……【详细】
文章出自:http://zhongyi.wz16.net/zixun/2008071141826.s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
看来看去,不如直接问医生。建议您花几分钟的时间,与在线客服
沟通,或拨打咨询电话:0755-26719191
每个人病情不同,一对一的解答更有针对性
在线预约
在线咨询